“当很多人都认为传统产业就等于脏乱差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认为传统产业无利可图的时候,东莞大朗镇不但没有轻易放弃传统产业,反而从绝境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实现了毛纺织业的爆炸性发展。”
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武一教授这一“爆炸性”的点评,让人们对已被划归为“夕阳产业”的东莞大朗的毛纺织业兴致盎然。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朗镇规模以上毛纺织业的总产值达到33.8亿元,同比增长71.4%,利润同比更大幅增长115%,订单量同比增长40%以上。世界毛纺织市场年销售超过12亿件,在大朗集散的就有8亿件。大朗毛纺织品60%出口意大利、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每6件羊毛衫中,就有一件产自大朗。
“夕阳产业”的华丽蜕变,究竟有何秘诀?
自我转型,以效率应对成本
“每添一台数控织机,人工成本就可缩减到1/6到1/8”
东莞市兴业针织有限公司是大朗的一家本土毛织企业,连日来,200多台数控纺织机都是开足马力,为排到明年2月份的毛纺织订单赶工生产。而在兴业针织的出货仓,每两天就有一辆货柜车以上的毛衫输往世界各地。兴业针织人力资源部经理马贵祥告诉记者,为应对订单量的大幅增加,现在企业又购入了200台国产的数控织机。
兴业并非单独挑选出来的样本,在大朗,毛纺织企业大批量购置数控纺织机正在成为普遍状况。今年第一季度,众达等10家毛纺织企业引进了470台数控织机,总投资超过2亿元。东莞最大的毛纺织企业之一、大朗颖祺实业有限公司,从2007年至今已经购买了1000台数控织机,其中一大半是去年底以来新引进的,光这一项的成本就达到3亿元。
“目前全镇企业使用数控织机达6200多台,年内企业还计划购置3000多台。”大朗镇镇长谢锦波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05年大朗镇毛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使用的数控织机仅有2000台,2008年增长到4000台,预计今年底突破1万台。
不难发现,大朗毛纺数控织机使用数量激增的几年,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制造业冲击最大的几年,海外市场需求疲软、国内人口红利减弱民工逐渐短缺、工资成本上升……种种不利因素的倒逼,促使传统产业转型求生,数字化生存、以效率应对成本则是大朗毛纺企业寻找到的最直接路径。
以热销的电脑横织机为例,这种自2004年左右才开始国产化的机器的最大特点便是节省人工———此前,大朗的许多毛纺织作坊采用的是手摇机和自动皮带机,前者每台需要配备一个工人,后者每两台需要一个人。而现在的电脑横织机,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看6-8台。
有毛纺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纺织行业工人的工资一般在每月1500-1800元,加上伙食住宿至少2000元。而每添加一台电脑横织机,人工成本就可以缩减到1/6到1/8,一台机子8-15万元,一两年就可以回本。“如果再考虑到数控织机的效率是传统手摇织机的2.5倍,这笔经济账更可观。”这位企业家称。
据介绍,目前大朗规模以上毛纺织企业80%以上使用数控织机进行生产。为了推进这一纺织机替换进程,今年大朗镇财政拨出1000万元,对购买国内外品牌数控织机的毛纺织企业给予奖励,此举可谓四两拨千斤———企业使用6200台数控织机,可节省劳动力5万多人。
产业聚集,产销格局已形成
“大朗已经成为全球数控织机最集中的地方”
就如同佛山陶瓷业的兴旺,催生了陶瓷生产设备产业的兴起一样,大朗毛纺织业对数控织机的旺盛需求,也直接带动了这一装备制造业在本地的勃兴,产业链条在制造环节的高端延伸,成为大朗毛纺织业完成自我提升的鲜明特色。
据谢锦波介绍,大朗已成为华南地区数控织机产销集散地,有8家数控织机生产企业在大朗设立了工厂和研发机构,年产数控织机2000多台;44家国内数控织机品牌商在大朗设立销售机构,其中1/3是2009年后才开业的。去年从这里生产和销售的数控机达2.89万台,其中仅大朗镇和相邻的常平镇就消耗了4000多台。
旺盛的需求和产业资源的聚集,让大朗在国内数控织机界的磁吸效应愈发强烈。大朗镇的银朗路,这条两年前还没什么人气的马路,如今已经挂满了各家电脑横织机的招牌,琳琅满目。总部位于浙江的虎王数控,去年上半年在东莞开设了分销点,短短一年多,井喷的销售让企业负责人决定,下个月起在东莞投资5000万元建厂。2008年底,江苏盛星科技在大朗的分公司正式成立,年产电脑横编织机1500台,该公司总经理袁祖成说,明年还会继续扩产,年产能将达到3000台。“在江苏,我卖100台机器,要10个销售员出去跑,在这里只要3个人,因为比较集中,所以方便。”在袁祖成看来,大朗已经成为“全球数控织机最集中的地方”。
大朗镇政府则通过规划引导,使毛纺织高端资源要素向毛纺织商贸区汇聚,这一片区已扩展到8.9平方公里,有5条毛纺织专业街和2600多家毛纺织企业,初步形成前店后厂、配套完善的产销格局。
“大朗毛纺织产业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向专业化的分工发展,现在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进步。而专业化分工一旦建立起来,其服务就必然辐射到周边区域,从而带动产业水平和利润的整体提升。”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武一教授如是评价。
研发支撑,瞄准世界级品牌
“大朗毛织产业的成功是产业链全要素的创新推动”
对于首批“中国羊毛衫名镇”的全球产业地位,除了自豪,大朗镇长谢锦波还时常想得更多。“我们一件羊毛衫挣的钱不多,大部分利润被品牌商赚了;我们目前只有9个省一级品牌,距离打造世界级品牌很远。”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谢锦波反复称,与技术更新换代相比,人的思想转换更为重要。
传统产业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必须依托于研发。近两年,大朗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毛纺织产品研发中心,目前该镇规模以上毛纺织企业80%以上设立了研发设计部,有中高级设计师1000多人,年设计毛衣20万款。“世界上毛纺织设计资源的紧缺,而大朗恰恰提供了最好的毛纺织设计必需的环境资源和人才资源。”放弃在巴黎和香港发展机会的大朗毛纺织产品研发中心设计总监陈娟称。
为解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社会上大量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双重困境,大朗创新性地提出了“订单式培训”,推动了毛纺织产业工人素质的“转型升级”。刚刚毕业于大朗职业中学毛纺织设计与管理专业的叶艳婷,现任职于大朗新意思针织集团,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由于在学校接受订单式培训,专业直接对口,上班一个月基本就可以完全上手。大朗职中校长叶贺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毛纺织设计与管理专业的同学都实现了100%就业,在技术一线工作的同学,有的月薪可以达到5000元,远高于一般工人。
借鉴意大利皮具和瑞士钟表的品牌创建模式,目前大朗正大力创建“大朗”区域国际品牌,完成了“大朗”图形商标及VI系统的设计制作,并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注册。
在销售渠道上,有2000多家大朗毛纺织企业在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
武一教授告诉记者,大朗毛纺织产业的成功,并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产业链全要素的创新推动,这为广东乃至全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样本,这或许是“大朗模式”更大的价值所在。
出处“中华纺织网”
编辑: lara